如果說在2019年,主機廠自建電池工廠成下一個風口,那么僅從5月份車企動態來看,現在自產自研自建已是風起云涌。

車企自研電池!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嬗變

據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預測,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4780萬輛,占當年新車銷量的比例將接近50%。2030年之前全球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5.6%,到2030年總體出貨量或將接近5TWh。

電池新能源產業市場前景廣闊,傳統車企及造車新勢力也快速跟進。據日前電池網不完全統計,在全球不可逆轉的電動化發展趨勢下,為搶占新一輪產業制高點,全球主流車企大部分已宣布禁售燃油車時間及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不管是國家還是車企,幾乎都將禁售燃油車及轉型電氣化目標定在2025-2030年左右,全球電動化浪潮日益洶涌。

發展電池新能源產業戰略愈加明確,但供應鏈的危機也在持續不斷,目前除了芯片短缺,電芯荒也導致大部分車企被迫減產。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多次強調電池產能是目前制約公司電動車產能的主要因素。今年3月,在特斯拉德國柏林工廠的開工儀式上,馬斯克預計明年(電動車)電池生產將面臨“挑戰”,電池將在2-3年內成為阻礙特斯拉發展的“限制因素”。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AR)發布的報告顯示,2030年前,電池產量將無法滿足廠商需求;預計在2022年至2029年期間,全球將有逾1870萬輛電動汽車缺少電池。

當前,受疫情及經濟大環境影響,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在新能源領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性同樣需要強化,這也催生了產業鏈供應鏈嬗變,其中,近期車企切入動力電池領域已漸成燎原之勢。

競相追逐 保障供應鏈

近日,北京奔馳發布消息,國產新一代梅賽德斯-奔馳電池在北京奔馳電池工廠正式下線。新一代電池將搭載在即將投產的國產全新EQE上。據悉,北京奔馳電池工廠建于2019年,是梅賽德斯-奔馳全球電池生產網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梅賽德斯-奔馳在全球共有七個電池工廠,并分布于三大洲,分別位于中國、美國、泰國、波蘭和德國),也是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原名戴姆勒)全球首個海外電池工廠。

5月25日,據外媒報道,寶馬集團計劃在德國投資1.7億歐元,開設一家電池研發中心,對下一代鋰離子電池進行開發。

5月23日消息,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新建研發項目正在進行環境影響報告表報批前公示。公示信息顯示,為滿足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蔚來汽車擬投資2.185億元在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新建研發項目。該項目包括建設31個研發實驗室以及1條鋰離子電芯試制線和1條電池包pack線,預計今年8月至10月期間施工。

5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印度尼西亞投資部長Bahlil Lahadalia透露,特斯拉公司已同意在印尼投資建設電動汽車和電池工廠。

5月21日凌晨,現代汽車宣布,集團已與佐治亞州達成協議,將在美國建造其首個專用的全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設施。

5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計劃2030年前與合作伙伴在歐洲建設6座大型電池工廠的大眾集團,宣布將與合作伙伴在西班牙投資100億歐元,建設電動汽車電池工廠,并在兩座工廠生產電動汽車。

如果說在2019年,主機廠自建電池工廠成下一個風口,那么僅從5月份車企動態來看,現在自產自研自建已是風起云涌。

從全球車企來看,為保障供應鏈安全,除了上述奔馳、寶馬、蔚來、特斯拉、現代、大眾等車企,比亞迪、廣汽、長城、吉利、小鵬、理想、上汽、一汽、東風、Stellantis、本田、福特等主機廠也積極通過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切入動力電池領域。

相融相生 共建產業鏈

主機廠下場造電池主要歸根于,電動化轉型窗口期下,避免在此輪競賽中受制于人以及降低成本、保障終端供應。

與此同時,經電池網梳理發現,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主要環節,如最近火熱的鋰礦端及電解液領域等也持續完善,力爭推動產業穩中求進。

鋰礦領域,近期鋰資源拍賣火熱、價格高漲,車企下場搶礦以及動力電池和中游材料企業向上游礦產資源領域延伸現象凸顯。

電解液領域,由于六氟磷酸鋰、溶劑和添加劑等環節的供應緊張導致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大量電解液企業意識到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涉足到上游的添加劑、溶劑和鋰鹽領域,產業鏈企業之間的縱向整合與相互結為戰略聯盟的趨勢日益明顯。

整體來看,在新能源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競爭邊界逐漸模糊。一方面,中下游企業通過自研、收購、合資等模式逐步向上游延伸;另一方面,產業鏈企業內部延伸為更多的市場參與者提供轉型新途徑。市場需求釋放,考驗著供應鏈安全、產業鏈協同,而企業間的共同努力正推動新能源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去年底,在鋰電池產業供應鏈安全困局如何破解企業家峰會上,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就曾指出,隨著新能源汽車加速市場滲透,動力電池等供應鏈(特別是戰略資源)安全與協同成為重中之重。對于鋰電池產業敏捷供應鏈下安全與協同,于清教建議,加強戰略合作;進行產業鏈投資;深化一體化布局;重視電池回收。

結語: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

當前,車企宣布自產自研電池,更多的是用于電池產品的驗證,通過自研掌握電池核心技術,以向供應商提出標準,滿足日后整車和電池差異化的需求,將有效推動產業鏈提質增效。同時,產業鏈邊界模糊,供應鏈格局重塑,作為跨界者需投入更多資本與技術的積累。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始于21世紀初,目前全球也僅有比亞迪集新能源汽車三電技術于一身,而未來自建電池工廠的成本和未來收益的平衡、跨界者的品牌打造等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新能源汽車
動力電池
鋰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