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衛藍新能源、高能時代、太藍新能源、SES、恩力動力、輝能科技、Factorial Energy等7家國內外固態電池生產商獲得了新投資。

固態電池

當前,隨著新能源汽車、儲能、電動工具、電動兩輪車、無人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多個需求市場的快速擴容,除了穩定的供貨能力之外,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在公開演講時指出,要鞏固鋰離子電池技術和產業優勢,加快發展鈉離子、固態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促進電池技術和材料多元化。

電池企業新一輪技術競賽已開啟,固態電池研發與應用也在提速。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2025年是液態電池向固態電池過渡的關鍵期。據歐陽明高介紹,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化的目標為:到2025年,液態體系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將達到350Wh/kg;2030年,液態電池向固態電池過渡的固液混合體系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為400Wh/kg;2035年,準/全固態體系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將達500Wh/kg。

國海證券預計,2021-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高速增長,至2030年或將突破250GWh,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500億元以上。在液態電池到全固態電池的發展應用過程中,固態電池有望享受超乎尋常的估值溢價。

研究機構EVTank預測更為樂觀:2030年全球范圍內固態電池的出貨量或將達到276.8GWh,整體滲透率預計將保持10%左右。據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預測,2030年之前全球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5.6%,到2030年總體出貨量或將接近5TWh,但鋰離子電池的技術仍未成熟,包括固態電池在內的下一代電池技術仍將層出不窮,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和長循環仍是鋰離子電池研發的重要方向。

機構看好固態電池領域的同時,固態電池相關企業也倍受投資者青睞,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7家國內外固態電池生產商獲得了新投資:

3月24日,衛藍新能源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華為關聯公司深圳哈勃科技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寧波吉利藍色計劃企業管理合伙企業等多位股東,公司注冊資本由5803.68萬元增加至6136.73萬元。據悉,衛藍新能源總部位于北京,現擁有北京房山、江蘇溧陽、浙江湖州和山東淄博四大產業基地。2月25日,衛藍新能源100GWh固態鋰電池項目在山東淄博高新區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40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102億元,占地550畝,年產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和全固態電池20GWh,項目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

3月14日,高能時代宣布,近期完成超5000萬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同創偉業領投,投資方還包括中金傳譽鳳凰基金、欣旺達、珠海高新創投等機構,融資將主要用于加速高能時代在全固態電池的產品布局、技術研發、人才引進等。 

3月8日,據碧桂園創投發布的消息,近日,太藍新能源宣布完成A+輪融資,由碧桂園創投獨家投資。本輪融資,將用于產線建設、產品研發及人才搭建。目前,太藍新能源正在重慶兩江新區建設200MWh新一代高比能固態鋰電池自動化生產線,預計將于2022年9月正式建成投產。

2月10日,恩力動力宣布,公司在1月份完成了A輪超億元融資。該輪融資由微光創投領投,博潤資本、元諾天承、綠動資本、勢能資本跟投。據悉,2022年,恩力動力將致力于試制單體電芯容量10Ah(10000mAh)以上的軟包電池,在電池內部材料方面的設計不變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恩力電池的能量密度。

2月4日,SES宣布,其A類普通股和認股權證于當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交易。2月3日,SES以每股10.00美元的價格進行了2.75億美元的PIPE增發,投資者包括本田汽車、通用汽車、現代汽車、吉利控股集團、起亞公司、上汽集團等。

1月27日,據戴姆勒官網消息顯示,梅賽德斯-奔馳已與中國臺灣固態電池企業輝能科技簽署了共同開發下一代電池的技術合作協議,投資金額達數百萬歐元。首款搭載全新的固態電池車型預計將在未來幾年推出,未來五年還將搭載在一系列乘用車當中。據外媒報道,輝能科技首席執行官Vincent Yang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輝能科技正考慮在美國或歐洲上市,并可能在IPO前再進行一輪融資。

1月21日,美國固態電池初創公司Factorial Energy宣布獲得2億美元D輪融資,領投方是梅賽德斯-奔馳和Stellantis集團。在獲得本輪融資后,該公司嘗試對其進行商業化。

除了上述新獲融資的公司,以及QuantumScape、Bollore、Sakti3、24M、清陶能源等固態電池為主業的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LG新能源、SKOn、三星SDI、松下、國軒高科、贛鋒鋰電、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也在固態電池領域有所布局。

綜合來看,半固態電池可兼顧液態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的性能優勢,可以最大程度兼容現有的工藝、設備及材料,能夠使半固態電池以比較低的成本量產。根據蔚來、東風等車企傳出的動向,半固態電池有望在年內上車。但是,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和量產則還有很多難題待解,預計需要實現商業化還需要5-10年的時間。

[責任編輯:林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動力電池
鋰電池
固態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