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由量變到質變,對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董揚

艱難的2020年終于過去了。在這一年里,全國人民上下同心,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并且實現了全球各大經濟體中唯一的經濟穩定持續增長。在這一年里,中國汽車產業同樣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在抗疫戰役中,不但加班加點生產出了抗疫所需要的專用車輛,還轉產了大量的口罩等防疫物資,供應全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克服了國內外供應鏈斷裂和零部件短缺的困難,迅速恢復生產。在國家一系列鼓勵政策支持下,產銷兩旺,一改前兩年產銷下降頹勢,連續9個月實現正增長,月度生產創歷年新高,總產銷量逼近去年;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動力電池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正在逼近世界先進水平。在補貼大幅退坡的不利條件下,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超過去年,繼續保持世界領先。

2021年,我們站在十四五的堅實起點,重新審視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形勢。我們發現,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由量變到質變,對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仔細研究這些變化,對于我們做好十四五規劃,進一步建設汽車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賦予了中國汽車產業更重大的責任。

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基于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汽車產業總產值超過10萬億元,汽車產品終端銷售超過3萬億元,汽車產業就業、稅收和商品零售總額都超過全國的10%。汽車產業的另一特點是,汽車產品應用與人民生活各方面密切相關,在為人民生活帶來各方面便利的同時,也在創造著大量財富。因此在做好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篇大文章中,中國汽車產業首當其沖,責無旁貸。

我國目前汽車人均保有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人均GDP世界排名,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4~1/3,因此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雖然十三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主要原因是國民經濟結構調整,部分人群收入下降,以及因應特大型城市交通擁堵采取的限購政策。但是,從國民經濟宏觀的角度看,中國汽車產業仍具有巨大增長空間,隨著國民經濟發展,人民收入進一步提高,以及大城市交通狀況的改善,市場需求必將穩定釋放。

誠然,汽車產業發展與汽車產品的廣泛應用,會受到環境和資源的約束。但是,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汽車產業會用自己的技術進步,妥善解決環境和資源約束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發展,將使汽車從單純的交通運輸工具發展為移動的能量源和信息源。新能源汽車將成為全社會重要的節能減排途徑。

因此,在我們制定中國汽車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時,不但要從技術發展、國際競爭等角度看,還要從國民經濟發展總目標的角度考慮。中國汽車產業的十四五發展目標需要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相匹配。

二、中國汽車產業已形成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品牌汽車產品的競爭力也有很大提高,我們應該以更加自信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態,看待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

十三五期間我國汽車產銷量雖然增長不大,但自主開發能力卻有明顯提高。中國品牌乘用車價格一舉突破10萬元人民幣天花板,達到20萬元以上,個別品牌甚至達到50萬元等級。在十三五期間市場增長相對低迷的競爭環境中,也不再是外國品牌長盛不衰、中國品牌哀鴻遍野的一邊倒局面,顯示出中國品牌可以與外國品牌同臺競爭的實力。

十三五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不但在市場規模上多年來一直居于世界第一,在技術上也有巨大進步,迅速逼近世界先進水平。中國極有可能在電動大客車、小型電動車以及動力電池等方面引領世界技術的發展。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全行業已形成發揮中國道路設施建設與通訊技術發展優勢、車路協同發展的共識,可望形成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發展道路。

因此在十四五期間,全行業應該以更加自信和平和的心態看待競爭和發展。少一些“落后就要挨打”的哀嘆,少一些對于政府支持和政府補貼的期盼。更多要求公平的市場環境,穩定而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在市場競爭的大風大浪建成汽車強國。

三、進一步開放是大政方針,不能走關門封閉發展的路。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在國家改革開放大方針指引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行業內外,時不時總會有一些人質疑,我們開放的門是不是開得太大了?早些年有人在質疑中國汽車產業“市場換技術”失敗了,而在現在建設汽車強國的進程中,也有更多的業內人士希望依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解決“卡脖子”問題,補上產業發展的所有短板,今后不再依靠引進技術、外資企業和進口裝備、材料發展。對此筆者認為,無論是從國家大政方針、國際形勢,還是從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前途來看,這都是值得商榷的。

從國家大政方針和國際形勢來看,經濟全球一體化、開放發展是世界潮流,中國經濟包括中國汽車產業都因此得到了巨大發展。當前世界范圍的貿易保護和民粹主義有所抬頭,有部分西方政治家甚至希望搞排除中國的全球化,把中國排除在世界經濟大分工之外,阻斷中國的發展步伐。因此,關門發展不符合中國國家整體利益。

從中國汽車產業的實際情況來看,第一,中國汽車產業目前仍然有很多關鍵材料、核心部件和高端裝備需要進口,還有很多先進技術需要引進,保持開放才能使我們發展更快;第二,進一步開放并不影響中國品牌汽車發展。國家已于2018年放開了對專用車的合資股比限制,2020年放開了對于商用車的限制,并將于2022年放開乘用車關于合資股比等方面的限制要求。事實證明,這些進一步放開的政策,并沒有影響我們的發展;第三,雖然目前我國汽車出口和在海外生產數量較少,但是從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規律來看,走出去是我們今后的重要發展戰略。即便是為了我們今后進一步走出去創造條件,我們也需要保持開放的態勢。

我們自主創新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封閉發展,而應該是,第一,不被別人“卡脖子”。第二,實現我們的大國擔當。作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我們理應發揮市場優勢和通訊、互聯網等技術先進的優勢,共同引領世界汽車技術的發展。

四、更加重視產業安全問題,注重區域內產業布局,科學管理庫存,增加產業鏈的彈性。

無論是地緣政治因素,還是考慮應對重大疫情等世界范圍內的災害,都需要我們對于經濟全球一體化,對于精益生產和零庫存等概念,進行更加科學全面的界定。過去我們較多地從經濟合理的角度,從成本的角度考慮這些問題,今后我們還要增加產業安全的維度。

同樣的道理,世界各國都會更加重視產業安全。因此,對于我們已經走出去的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在十四五期間,需要在市場目標國當地生產做出切實的規劃和部署。

五、要重視互聯網思維對汽車消費的影響,重視“新購車群體”的市場需求,重視互聯網技術對于汽車產業的影響。

對于“特斯拉”現象,我們不應該停留于個人崇拜,停留于討論資本市場是不是有泡沫,而應該深入仔細研究以“特斯拉”現象為代表的互聯網思維對消費群體的影響,以及互聯網等技術發展對于汽車產業發展規律的改變。

第一,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包括制造業技術、質量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用戶對于汽車產品性能的關注產生了擴展和轉移。過去,汽車用戶主要關注汽車質量和可靠性、耐久性,而現在汽車質量、可靠性、耐久性普遍提高了,相當一部分用戶開始更多關注外觀和功能體驗。

第二,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汽車產品的服務模式。目前汽車產業通行的以4S店為代表的間接服務模式,是基于100年前的交通通訊技術創建的。而在今天,交通通訊條件大幅改善,互聯網技術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為特斯拉所創立的直接服務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第三,注重用戶功能體驗,集中力量打造爆款,軟硬件結合的OTA遠程升級,完全契合在互聯網條件下生長起來的新一代的消費理念。這不單單是產品性能偏好的變化,不單單是企業產品宣傳模式的變化,也不單單是產品使用、服務模式的變化,而是用互聯網思維指導整個產品的設計、生產、服務全過程的完整體現。

追根溯源,制造出更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的根本關系和基本規律并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交通通訊條件大幅改善,互聯網技術普及,改變的是在全球制造水平普遍提高以后,用戶對于以質量為核心的品牌概念的淡化,以及用戶對于汽車產品有了更寬泛的體驗要求。

六、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技術革命正在引起產業變革。汽車產品的應用范圍、性能屬性,以及與其他社會基礎設施的關系都在發生變化。

電動技術的引入使得乘用車小型化成為可能。上汽通用五菱的最近暢銷的電動汽車宏光mini證明,采用電動技術,完全可以把汽車做到3米長、3萬元,同時具備大多數用戶所需要的功能。這將進一步拓展汽車產品的用途,并且拓展汽車產品的市場體量。

電動汽車的普及,還將大幅降低動力蓄電池的成本,為儲能產業發展創造了絕佳條件。

智能網聯汽車在汽車上的應用,也會大幅度拓展汽車的功能,使汽車由單純的交通運輸工具,拓展為可移動的生活空間、辦公空間、娛樂空間,成為可移動的能量源和信息源。

七、世界汽車產業將更加重視中國市場和與中國的合作。

由于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因此世界各大汽車公司都非常重視與中國的合作。盡管近年來一直有人鼓動外國資本撤出中國,將生產制造移出中國。讓他們失望的是,在汽車產業完全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事實上,近年來還出現了各大跨國汽車企業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合作的傾向,主要表現為紛紛在中國建立相當規模的獨資的研究開發中心。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具有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師隊伍,更重要的是中國在互聯網應用、人工智能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基礎,中國已形成動力電池、電機等新型零部件的完整產業鏈,中國具有更快建設充電設施、智能道路等基礎設施的能力。中國正在成為汽車新技術研發、生產、應用的最好基地。

在克服重重困難之后,中國汽車產業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十四五期間,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譜寫更美的篇章,描繪更壯觀的畫卷,創造更輝煌的業績,在建設汽車強國的征程上取得更大的勝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責任編輯:趙卓然]
電動汽車
新能源
董揚